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宋瑞霖一行考察大湾区

2025/03/12 – 8:14 上午

近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执行顾问康韦一行,来到广州开发区生物岛,对惠正奇医药公司进行了参观。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回爱民博士热情接待了宋瑞霖会长一行,并介绍了mRNA作为新一代医疗革命技术的渊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分享了惠正奇医药公司的创业历程。我有幸随行,聆听宋会长的真知灼见,亲身感受其风采。

宋会长在国内法规监管、新药研发、创新投资、临床试验及中国香港18A章、CMPR(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等领域均有着卓越的贡献。他高度关注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国家医保局提出的创新药自主定价、多元化支付、建立商业保险等议题,宋会长指出,广东省作为GDP大省,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先行先试,将商业保险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态率先在广州建立起来,为全国提供示范。

谈及香港CMPR,宋会长以其战略眼光,为企业答疑解惑。对于是否前往香港IPO、如何看待香港FDA、是否选择香港上市等问题,宋会长分享了他当年参与建立香港CMPR的初衷和愿景,强调了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与世界桥梁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香港在特定适应症领域和细分技术领域(如细胞基因治疗)的监管优势,倒逼中国药品监管和检验体系走向国际化。

“香港如果要系统发展生物医药,一定要有自己的药品监管体系,不但能维持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促进香港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有助于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加快走出国门,对接全球并进一步促进香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内地药监局和企业提升自身水平。这是一个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制度设计,真正发挥出香港链接国内和世界的战略意义。”

除了行业层面的深入探讨,宋会长还就做人等方面发表了见解。他比喻创新应如DEEPSEEK一般,不断试错,勇于容错。他重申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是他一贯倡导的理念。

在与园区的交流中,宋会长更是以其丰富的官场智慧,分享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技巧。他强调,在组织内部或与上级相处时,当意见不合时,切勿当即提出反驳,而应选择适当时机,察言观色,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这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深感其智慧与谋略。

与优秀的女神一起进步

2025/03/07 – 10:23 下午

明天是三八女神节,细数我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真是巾帼英豪辈出。以药审中心的杨志敏主任为例,她专业、权威、知性,勤奋专注,卓越非凡。数十年来,她投身于新药审评工作,引领CDE在审评能力与体系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同行。在CDE这个大家庭里,女性同仁们更是撑起了半边天,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临床界同样星光熠熠,沈琳、李海燕等临床研究者,在各自的治疗领域兢兢业业,她们既秉承了医生的仁爱之心,又对临床试验充满了热爱,为中国的创新药走向世界倾注了心血。

沈阳亦弘商学院最初创立的张象麟院长、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的肖瑞平教授、行业协会如DIA中国的王彤炎等,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企业界中,我身边不乏优秀的女企业家。辉瑞、阿斯利康、礼来、BMS、GSK、武田、安斯泰来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无一不是由杰出的女性掌舵。她们将总部战略构想带入中国,付诸实践,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她们还积极为中国争取早期同步开发项目,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这种力度和重视程度在世界上都属罕见。

在本土Biotech、投资机构、CRO等领域,也有不少女性CEO。我身边就有许多闺蜜,她们不断学习成长,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企业管理、经营、融资、BD交易策略,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她们干练高效、严谨理性,同时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与细腻,真是多面手中的佼佼者。除了CEO,还有太多太多分布在实验室,临床前,临床,注册,生产等各个岗位的女性以及女性的投资人,行业分析师和咨询师。

而我们研发客编辑部,也是一支以女性为主的战斗队伍。她们能写能编,忠心耿耿,与我一同并肩作战。

能与这么多优秀的女性同行相伴,一同成长,我感到无比荣幸。加油,女神们!愿你们在三八女神节这一天,收获幸福与喜悦,继续在未来绽放光彩!

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

2025/03/07 – 10:11 下午

在我编辑稿件时,对于作者的原文,总是力求保持其原貌,尽量不做大的改动,以尊重原创者的心血。即便需要修改,也是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必处处标明错处,指出逻辑上的瑕疵,尤其是在处理领导的文稿时,更是需谨慎入微,即便需要大幅调整,也要对原文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就细腻而微妙。只可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直接、匆忙,以至于无暇停下脚步,去品味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这份含蓄,似乎已被遗忘在喧嚣之中。

想起曾听人言,他对香港词作家林夕情有独钟,尤为喜爱歌词中那份含蓄的情感表达。林夕的笔下,即便情感炽热如火,也绝不轻易言“爱”,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直白的“爱”字,却以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我爱你”之意涵,无声无息地融入每一句歌词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深得我心。

国际罕见病日和老哥生日快乐

2025/02/28 – 12:09 上午

明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而2月28日,正是我亲爱的老哥的生日,他即将迎来50岁的寿辰。我有许多罕见病患者朋友,他们虽然是病友,但平日里展现出的乐观、积极,不屈不挠与疾病抗争,改善罕见病患者生存环境、积极参与药物研发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这些年来,我有幸在公开场合演讲和主持,而这些机会几乎都是罕见病患者组织主办的大会所给予的。他们为我提供了难得的锻炼平台,让我深感感激。

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莫过于我的哥哥,他是一名肿瘤患者。即便身患疾病,他总是时刻关心着我,总想着能为我做些什么。每次我去医院看他,他见我疲惫不堪,都会让我躺在他的床上休息,还会给我准备各种好吃的,总是给我一种他在照顾我的感觉。

生日快乐,亲爱的老哥!我希望每天都能抱抱你,亲亲你。祈愿你能够早日康复,为此,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又见老师杨维平

2025/02/11 – 12:49 上午

今晚特别高兴,在广州见到了刚从比利时参加完欧洲经济高峰论坛归来的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杨维平博士。杨博士是制药行业的老一辈专家,对国内老药厂和制药行业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至今仍在中国制药行业辛勤耕耘。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思考如何在国内外制药行业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汲取药厂经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这些年来,每当我对行业发展感到迷茫时,总会向杨博士请教。当前,医药经济整体下行,资本寒冬已持续多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再次陷入低谷。对此,杨博士认为,只要药品质量过硬,能够治病救人,公司就能赢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而要使制药业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培养国人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创新意味着要敢于挑战既有的理念和知识,勇于挑战权威。在这方面,中国制药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我还有幸见到了杨博士的团队,包括大区销售经理等成员。与专注于科研的科学家不同,做销售的老师们通常更加亲和,他们善于洞察人性,服务意识强,而且特别肯付出,内心十分强大。杨博士团队中有两位老师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他们经历了众多重大的人生里程碑,却依然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充满成就感,团队氛围和谐稳定。他们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正是杨博士作为一位好领导的魅力,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

真正的实力和价值,不靠外表或者头衔来彰显

2025/02/11 – 12:17 上午

最近,有业内的老师一直在鼓励我尝试成为KOL,为此,我甚至特地换了微信头像。不过说实话,那种一本正经的职业照现在已经不再是潮流了。我深知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明白身边藏着不少低调的高手。我有时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急于展现自己,但其实我更明白,真正的实力和价值,不是靠外表或者头衔来彰显的。

2025年,决心迎来彻底的蜕变

2025/02/02 – 11:58 下午

我很少在朋友圈或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性格中的害羞总让我对此保持克制。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一段经历尤为特别——我曾有近十年的时间投身于修行之中(这也正是我感觉自己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原因),跟随一位名叫绿草的瑜伽和茶道导师,探索灵性的奥秘。那时,绿草和她的导师还郑重其事地给我起了个修行的名字,叫我“天真”,或许在她看来,我纯真得有些过分,甚至有些naive。

在那段日子里,绿草与来自台湾行家协会会长一同传道授业,他们强调利他之心、整体意识、专注与安静,认为这能产生智慧与正确直觉。虽然这三年来,我更多地是在努力回归并追赶行业的步伐,但内心深处,始终怀念着我的导师绿草。

今晚,当我与她在温馨的茶室聊天时,她分享了自己多年瑜伽与茶道修行的感悟,称保持灵性与能量,以爱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很重要。

当我请她为我送上新年吉言时,她让我抽了一支签,上面写着:“成为它,那才是最重要,就表示你能去行动,去实践。”这句话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激励我改掉拖延的习惯,迅速行动起来,去“成为它”,让一切发生,实现自己未尽的理想和目标,这也正是我另一位行业导师冯博士和我的我朋友胡丽萍常常对我的叮咛。2025年,我决心迎来彻底的蜕变。

何时中国研发一款像DeepSeek震惊世界的新药?

2025/02/01 – 2:08 下午

最近,西方的媒体都在热议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大数据模型——DeepSeek,它因为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力和开源的做法,让全世界的IT人员都能参与进来一起优化,所以特别受关注。简单来说,DeepSeek就是一款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超酷工具,它主要帮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到信息和分析数据。

DeepSeek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特别快,特别准,还特别多功能。它用了很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就像能听懂我们说话一样,然后给出质量超高的结果。而且,它还能用深度学习算法,从一堆复杂的数据里找出最关键的信息,保证我们得到的结果又准又相关。DeepSeek不,能推动各行各业变得更智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给全球用户提供了特别实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说实话,我为中国IT科研人员能做出这样的创新感到特别骄傲。

同时看了DeepSeek梁文峰的采访,他谈到了对创新的执着与热爱。他强调,创新不能只盯着应用和赚快钱,而是要沉下心来,从基础研究做起。DeepSeek团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探索和研究。他们敢于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抄答案”或奉行“拿来主义”。这种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观察、研究、思考和总结之上,是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结果。

梁文峰还提到,年轻人不应为了短期利益而轻易放弃理想,而应以开源和分享的心态,与同行共同进步。这段采访令人深受感动,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创新者对未来的热爱与希望。

如今,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国家也在持续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一批像DeepSeek团队那样执着于创新,减少开会空谈,脚踏实地,回到实验室,回到临床做研究,脚踏实地的制药人。希望在制药领域,中国的公司也能研制出一款像DeepSeek那么厉害的药物,能解决一种重大疾病,让病人用起来体验超好,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聆听病人的声音

2025/01/30 – 1:12 上午

昨天是年二九,也算得上是大年三十了,我和爸妈、哥哥还有小成一起吃了团年饭。饭后,我选择留在爸妈家,多陪陪哥哥。

哥哥从医院回来后,精神状态挺不错的,虽然体重只有70斤,但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昨天天气好,他还下楼晒了晒太阳。

其实,哥哥这个阶段本应该继续留在医院治疗的,但他特别想回家过年,医生也尊重了他的意愿。哥哥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能和医生专业、有逻辑地沟通,再加上我们全家都有医药背景,所以医院的主任、护士也很重视我们的意见。

在病房里待久了,我们对周围的病友都很熟悉。有个刚40出头的女孩子,得了乳腺癌,因为几次高强度的治疗(具体我也不太清楚),最后没能撑到春节,就走了。过年时候说这些挺沉重的,但哥哥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她就是被过度治疗和家人的焦虑给打败了,没人听病人的声音,她家人也不懂,结果就这样。我很难过,所以我要为自己而战。”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光把病治好,指标降下来就行,得考虑病人整体获益和感受。我希望有更多像哥哥这样懂行、认真、有主见的病人,也希望医护人员能多听听病人的声音,多看看他们的需要。好在,现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了。

哥哥做工程很久,很有工匠精神,他总跟我说,做事不在乎时间长短,在乎的是你是不是全心全意、认认真真在做。他声音虽然虚弱,但说得很坚定:“你们身体这么好,为什么不能认认真真把一件事情做好呢?”

晚上,我抱着哥哥,就像小时候一样。跟他讲了在伊豆半岛看到的蓝蓝的大海,日本的建筑,还把从镰仓大佛和修善寺带回来消灾降福的幸运符送给他。哥哥说:“冬蕾,你真是个幸运、快乐的女孩儿。”我跟哥哥说,我走到哪儿都想着他,他永远在我心里。

又见亲爱的Sasha

2025/01/25 – 9:00 上午

在宜联团队的年会上,我重逢了来自美国团队的好友Sasha Stann。她是一位美丽纯真、心地善良的女孩,负责宜联生物在美国的临床运营工作。初次见面是在广州的研究者启动会议上,在众多中国面孔中,她作为白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她不懂中文,但听得十分专注。很巧的是,我被安排坐在她旁边,出于好心,我用并不流利的英文为她翻译,生怕她会感到无聊。就这样,我们聊了起来。当时她的母亲正身患重病——癌症,而我哥哥也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这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如何为家人、为病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那颗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心。

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们总是设法相见,也在网上频繁聊天。我了解到,尽管她是美国人,但她为自己能加入一家中国公司而感到无比骄傲。我们经常一起探讨中美两国在临床试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还有薛博士的领导力和团队的氛围。她对我的工作也充满了兴趣,总是好奇地询问我的出差经历,想知道我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互相分享、交流着。

这次在乌镇,虽然我们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相聚,但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深入的交流中。谈论了工作、生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等话题。她提出的问题总是那么深刻,充满了专注、关切之情。感谢亲爱的Sasha,我们都承诺要做最好、最美丽和最优秀的自己,继续这份珍贵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