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 Bin Li: 伦理委员会类似于全国人大,按道理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药监局类似于中央政治局。 所以,实际上还是药监局说了算数。 在有地方伦理存在的情况下,当然要以地方伦理为主。如果在有地方伦理的情况下,选择中心伦理,这是需要提供充足的理由并经过地方伦理书面批准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伦理需要审核研究者的资质。一个Site可能有10多个研究者,只有医院自身的伦理委员会才真正了解这些研究者的情况,中心伦理怎么可能对所有医院的医生都那么了解? 临床研究行业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类似于西方社会的无罪认定,也就是在没有确实的犯罪证据以前,是认为嫌犯是无罪的。临床研究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在没有确切证据以前,相信所有参与临床研究的人员,都是公正的,遵守法规的。 中国临床研究的基础是相反的,首先认为参与临床研究的人员是会作弊的,采取的方法也是严进松出。 结果呢???

Random Posts

Tag Cloud

十年研发客,致敬我们与产业共舞的成长路

2025/04/20 – 5:33 下午
有幸承蒙诸多师长、同事的厚爱与支持,研发客与中国制药行业同呼吸、共命运,亲历了药监改革与行业发展的辉煌十年。期待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十年。于我而言,虽进步迟缓,但永不会放弃学习与成长。

 

谷雨至,春未尽,夏初临,万物欣欣向荣。十年前的今日,研发客扬帆启航。自此,我们以青春为笔、热情为砚、辛勤为墨、梦想为卷,开始书写中国创新药产业波澜壮阔进程中的一段亮丽篇章。

十年潮涌:创业与成长之路

回首2015年,潮涌云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海归与本土科学家、资本与政策开始融合交汇,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我与佳凌做出了人生重要的决定——创办一家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媒体。它既能如《纽约客》般洞察行业脉动,也能记录这场历史洪流中的人物光影和精神火种。

佳凌毅然辞去在药明康德的职位,与我共创研发客。那是一个理想炽热却步履维艰的起点。然而柳暗花明,我们遇到三位行业中的挚友兼贵人,他们毫无保留地伸出橄榄枝,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们最大支持。他们处事低调,为人谦和,却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和佳凌一直都心存感激,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榜样,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研发客。

时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助理冯毅为研发客初创时所作的定位,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新药研发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上游,是人类对生命科学和健康的执着追求;中游,是从临床试验到上市的漫长征程;下游,则是患者对高质量药物准入的殷切渴望。法规与资本分立左右两岸,研发客身处这条生命健康的大河之中,记录流动的时代,也追随归国科学家的足迹,用文字具象那些值得铭记的闪亮瞬间。

十年来,这段话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发刊稿由泰励生物CEO张彦涛博士执笔,聚焦药品质量问题,一经推出便引发行业热议。自此,“原创、专业、高质”成为研发客的核心基因。此后,他每年的新春寄语如约而至。老梁说药、遇见、江湖等专栏陆续上线,一篇篇深度原创、专业分析和行业洞察的内容,逐步塑造了研发客鲜明而独特的媒体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贵柏博士的“老梁说药”栏目创办至今也是十周年。我们将举办系列读者见面活动,共同回顾专栏十年历程,展望未来新药研发方向。

政策引导下行业腾飞的十年

从2015年到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产业飞跃发展的十年,也是研发客不断深耕内容、搭建平台,与行业共成长的十年。我们亲历了中国从政策改革、资本涌入,到产品出海、获得国际认可的历程。

在此期间,中国先后推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加入ICH等一系列重要改革,重塑了行业生态,经过“722核查”风暴的洗礼,临床试验机构大幅提升了质量和效率,为保障研发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过去10年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累计达到3575个,首次超越美国,跃居全球榜首。其中,18款中国原研药成功在海外获批上市,研究领域涉及细胞基因、mRNA和ADC药物等,不少创新药企业有望成为国际独角兽公司。中国创新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筑梦十载:携手同行奋进

在与创新药产业一起成长的十年里,佳凌始终提醒我们:“研发客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断打磨深度,追求精益求精。”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解读国内外药品审评审批的最新动态,剖析当下全球和国内最热门的研发趋势,关注投资领域,及时报道国内外资本在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战略布局。我们还深入一线,以多元视角采访行业精英,讲述新药创业家的传奇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创新药产业全貌。同时,我们和我们合作伙伴一起举办包括研发客临床年会/China Trials、CHIC等大型论坛,也组织了叶问茶道等高端小型沙龙,为行业搭建意见领袖交流平台。

在此,衷心感谢为我们采访、撰文和会议提供指导与远见卓识的专家老师们,如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会长张伟,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DIA Fellow和董事、美国FDA同仁会全球执行理事李自力博士,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创始院长张象麟女士,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理事、研究员苏岭博士,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行业资深创业导师曹进老师,礼来全球高级副总裁、礼来中国药物开发及医学事务中心负责人王莉博士,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研发和医学负责人张维博士,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张连山博士,恒瑞医药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江宁军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期临床试验病房医疗主任张剑,前FDA资深审评员肖申博士以及每年都送上新春寄语的园区政府、卓越的CEO、投资人与合作伙伴。是你们,如春风化雨般带给我们许多真知灼见和宝贵支持。同时,感谢遍布全国、欧美和日本的读者朋友们,正是你们的信任,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迈向更远的未来。

同时,我必须对并肩奋战的编辑部伙伴们表示感激和敬意,他(她)们专注敬业,勤勉刻苦,默默耕耘,始终坚守新闻理想,对写作无限热爱。资深行业专家储旻华多年来无私奉献着深度洞察国内外行业的分析文章,并总是给予极具价值的建议和指导。编辑部主管姚嘉以工匠精神严谨对待每一段文字,使每一篇文章都凝练出专业的锋芒与优良的品质。投资观察高级编辑徐唯佳深度解析资本市场与投融资动态,其精准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善于迅速捕捉热点的陈小娟,客观报道突发新闻和行业动态,并用生动温暖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前沿观点。熟悉研发、药物靶点、临床试验及政策法规的殷丹妮,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内容增添了广度、深度和内涵。潜心研究我国药品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程龙,为这一领域的报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英文编辑团队以专业的英文将研发客的声音传递至国际舞台,彰显中国医药行业的全球影响力。自2021年起,《医药研发达人》主编高野哲臣老师、植村昭夫博士及其他日本专家的加入,为我们带来深度的日本药监法规视角。他们亦师亦友,助力国内企业和研发客拓展日本市场,增添国际化影响。

负责微信和网站排版的张跃,让每篇文章都呈现如精美的艺术品。严谨细致的财务Maggie精心管理公司账目,为研发客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保障。

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原创、深度、差异化和国际化视角的报道,并在业务方向上更深入地融入行业的深层领域。研发客始终会站在行业的前沿、秉持使命、勇担责任、传递真知、照亮前行的道路。

誓守初心:勇立潮头再出发

十年回首,收获累累,但挑战亦始终相随。展望未来十年,我们当无畏前行,始终以创新为信念而上下求索。

在政策层面,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仍是核心课题。尤其在药品定价与入院机制上,需要多部门协同制定兼顾投入回报与患者福祉的良性循环政策体系,推动创新药可持续发展。药品监管政策的制定亦期待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与行业专家开展更多面对面沟通交流,在监管技术指导原则等方面加强与产业融合,使政策更贴近行业所需,共同守护公众健康与用药安全。

在研发层面,从产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尽管Deepseek等成果令国人振奋,但从零到一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原始自主创新仍是中国的短板。对于关乎医药行业命脉的“卡脖子”“卡脑袋”原研技术,亟需在基础理论研究、研发、资本、人才和制度等多维度获得更系统性的支持。我们期待政策层前瞻布局战略,为中国创新药筑牢长期竞争力的基石。

在资本层面,自2021年下半年起,国内创新药领域步入寒冬,不少企业因资金压力而陷入研发停滞、裁员、甚至被并购的困境,“卖青苗”现象也随之频发。如何为早期创新项目提供更具韧性的资本支持和孵化条件,成为产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注意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优化早期融资机制或将为构建中国创新药的可持续生态提供新的动力。

在创新药国际化加速推进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令“出海”进程增添了诸多变数。与此同时,AI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研发范式,深刻影响着行业格局,也倒逼企业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生存与竞争之道。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正如佳凌所言,“一朝研发客,一生研发客”。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众多生物技术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创走向IPO的历程。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原创、深度、差异化和国际化视角的报道,并在业务方向上更深入地融入行业的深层领域。研发客始终会站在行业的前沿、秉持使命、勇担责任、传递真知、照亮前行的道路。

纪念谢燕彬总

2025/04/18 – 11:40 下午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仿佛连天地都浸染了几分哀思。今日,我参加了公公的追悼会,他以86岁高龄安详离世,这算是喜丧。公公在世时,对我疼爱有加。他常说:“你嫁入我们家,是我们家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如今,他虽已远去,但那份爱,却永远在我心间。公公的离去,让我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悲痛。它时刻提醒着我:珍惜眼前人,趁他们还在,用尽全力去爱,去陪伴。

4月 11日,一位业内老师谢燕彬女士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66岁。2007年我通过赵戬博士认识她,并采访谢总,给我的感觉特有激情,为人豪爽仗义。她当时就提出中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政策、人才的支持,她以热忱拓荒中国CRO,以勇气开行业先河,以谦和聚四方同道。同时,她以非凡的胆识和坚韧的创业精神,为公司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始终秉持初心,躬身力行,以卓越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以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带领团队开拓创新,为公司成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路走好!永久纪念! 

谢燕彬:凯维斯“汉化”角色不再

中国第一家 CRO 公司凯维斯不再只扮演为跨国公司做“汉化”的角色。1990 年代中期,曾经是北京朝阳医院大夫的谢燕彬从北欧留学回来,她最迫切的愿望是,让有她参与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能够达到国外的专业、规范和准确的水平。然而,她的理想遇到的一个最常见的障碍就是,因为中国制药企业大多都是生产仿制药,而这已经被之前的临床试验证明是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现在只不过是“例行”临床试验而已,“结果是,你做得越规范和复杂,你赔得越多。“

但这并没有阻止她从 1996 年起开始投身中国 CRO 领域。这一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家 CRO 公司:汇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凯维斯的前身)。并于 1997 年和 Kendle 国际公司合资,双方各占 50%的股份。

在谢燕彬看来,合资带给凯维斯的不仅是一笔笔的生意,更有价值的是培训。临床试验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团队必须有序且准确地执行所有程序,将所有临床研究纪录在案,并且这些记录要能够还原临床试验的过程。要做到让所有标准和细节与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一致,这需要那些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员工密切合作。凯维斯内部的员工都拥有一个独立账号,籍此,他们可以登陆到“Kendle 网上学院”(Kendle College),这是一个完善的网上大学培训,各个职位的人必须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通过自己的专业培训测试,获得执业资格。

正是这种专业性,让凯维斯能够不断拿到更具挑战性的外包订单。它的订单一部分是帮助国外的制药公司为注册而在中国进行的本土试验,另一部分是帮助中国的一类新药做临床试验。凯维斯慎重地去挑选那些有希望打入海外市场的有港力的新药,如果这些药物能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准,必然有助于这些新药通过其他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从而获得当地市场的销售权。对于 CRO 企业来说,检验其研发水平的真正考场,莫过于能否参与到跨国制药公司的全球试验体系中。

在 Kendle的帮助下,凯维斯终于拿到了第一个全球试验项目。从商业意义上讲,这个临床试验在全球范围内总价值 4000万美元,凯维斯可获得比本地试验多得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是得全球试验的经验,即意味着一新的临床试验服务达到了最苛刻的行后者还意味着,凯维斯将能够从此球范围内的 CR0 企业竞争,而非仪饭国制药公司在中国的新药报批“代事谢燕彬相信,接下来,凯维斯还台更多的全球试验项目。而让其是,她终于实现了自己10年前的中国土地上的临床试验一样可以达班标准。(转载自2007年7月《中国处方药》杂志)

无法停止的想念,用我一生去怀念

2025/04/18 – 12:23 上午

从东京北赤羽到京都左京

2025/03/31 – 10:40 下午

今天,我参加了月月大学的入学典礼。我们家月月,仅用3个月时间在日本学习语言和绘画,就成功考上了位于充满历史韵味的京都的京都精华大学(きょうとせいかだいがく)。

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冈本诚一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还提出了“尊重个人”和“自由和自主”的理念。这一哲学思想至今仍在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中传承并发扬。今天,我在入学典礼上,也聆听了本届校长的演讲,虽然没能听懂,但大致了解到他希望孩子们能自强自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的可塑之才吧。

京都精华大学自1968年创立以来,这所私立大学凭借在艺术、设计和漫画领域的卓越成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与学者,月月也是其中之一。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从小到大一直帮助月月的老师们。尤其是她的日语老师小黑、罗老师、潘老师、曹老师(东京任教),还有美术老师郑老师、黄老师(也在东京),是他们助力月月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理想。

月月小时候,学过很多兴趣爱好,像舞蹈、钢琴、游泳、乒乓球、唱歌等等。这就像我们做新药研发管线,一开始会尝试很多方向,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由于月月性格比较安静,在她3岁的时候,我们送她去学画画,她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完成一幅画作。这让我想起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小时候4岁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

后来,我给月月买了一套日本漫画师高木直子的系列动漫。这套漫画讲述了高木直子如何从一个人到东京打拼成为插画师的故事,既搞笑又励志。没想到,这套漫画在月月心中种下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她也想成为一名插画师。

接下来的选择,就像我们做药时面临的抉择,是专注一个领域还是全面铺开。我们选择了前者,给月月报的所有兴趣班都围绕绘画展开,比如水彩、素描、油画等等,让她在这个领域纵向深入发展。就像如果你做肿瘤药,就专注做肿瘤药,而不要去涉足其他像糖尿病药物之类的领域。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领域。

就这样,从月月3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包括她读的高中,也是专业的美术院校。我们让她放弃了其他主要学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上。后来因为我经常去日本,也带月月去过,于是就有了让她出国留学到日本深造美术的想法。“要做一些促进中日美术交流的事情。”我经常这样对月月说。

果然,月月深受我的影响。她知道我是做文章、办杂志的,于是小小的她就在一些漫画群里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她每天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网站和粉丝群,到现在,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不少人找她约稿,她也能赚一些稿费。后来,我鼓励她像我一样参加会议、漫展和行业活动,拓宽视野,她也积极地做到了。

最重要的是,我经常用她舅舅是设计师、画家来鼓励她,希望她能像舅舅一样优秀出色,这也成了她前进的动力。就在前两天,她回国看望舅舅,舅舅送了她一部电脑,眼睛睁得大大的,用微弱的声音说:“月月,我对你除了崇拜,还是崇拜。我爱你,想你。”然而,第二天,舅舅就离开了人世。

月月非常争气,她自己搬家,从东京的北赤羽站坐火车,来到了京都的国际会馆站。我也曾在北赤羽生活过将近2个月,非常想念小区楼下那一排排随风沙沙作响的树木,江边的大桥,繁忙的地铁站,还有人潮涌动的池袋、新宿、品川……以及东京的朋友们。

这次,我来到了月月的新住处,位于山脚下的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从关西机场乘坐Haruka再到京都,再转车到国际会馆,出站走5分钟就到了,非常方便。

这里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大朵大朵的白云飘浮着,街道干净整洁,没有高楼大厦,很像哥哥原来所在的加拿大。我把哥哥的照片带在身上,总是不自觉地跟他说话:“哥,你看这里多美啊。”虽然这个小镇人烟稀少,少了东京的喧闹,但却多了一份宁静。尤其是那套两层小公寓,让我们有了独立的空间。

我们买了家具、空调,准备在这里好好学习,度过充实的四年。前几天跟鲁白教授聊天,他说:“如果你想一辈子被人记住,从现在就要为之努力和付出。”我也是这么想的。带着哥哥在天之灵的祝福,我们要继续勇敢地向前走!

冬青卓越枫国才华昭日月 赤子英魂星河浩气炳春秋

2025/03/31 – 6:54 上午

冬青卓越枫国才华昭日月 赤子英魂星河浩气炳春秋

——毛冬青追悼会功德圆满

哥哥从小身强力壮,早年,即便在乔治王子城医院里,刚打完化疗,他也能跑上6公里,继续工作,下班后,接孩子回家,然而,在过去的8年里,命运对他却展开了残酷的折磨。150次化疗,5次大手术,1 – 5线药物,NK细胞治疗,他一一用过了,甚至,他几乎要参加临床试验,只为了那一丝生的曙光。可是,哥哥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所在的工作领域,是肿瘤药物的新药研发与审批,也是医疗工作的一线。然而,当亲身经历了哥哥与癌症的这场生死较量后,我才明白,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而急迫。

哥哥毛冬青于2025年3月24日在家人的守护下,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五十岁。3月28日一早,我和爸妈以及小成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了位于广州市的银河园,为我哥哥举办告别仪式。哥哥的告别仪式虽然低调简朴,却庄严肃穆。

为了准备这场仪式,我们提前选好了灵堂,巧的是,灵堂的号码是25号,恰好也是哥哥离开时的病床号码。我们还备齐了追悼会各种所需物品,和布置来自广州、美国和加拿大的亲友们献上的花圈。

令人十分感动的是,哥哥在加拿大的挚友赵哲哥哥,连夜发起了哥哥在加拿大卑诗省乔治王子城的师长和好友,向哥哥敬献花圈、悼念和追思。赵哲参与了哥哥在加拿大的医疗方案的制定到病危抢救。他对我们家事事操劳,全心全意地安慰我的父母。我为世间仍存在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而感动。

10时整,在礼仪专员阿润的引导下,我们乘车前往银河园。我手持香烛,抵达银河园后,怀抱哥哥遗像持香,小成为我撑护魂伞,手捧鲜花随行。谭曦、唐鹤鸣、关小莉等亲友参加了追悼会。

11时30分,告别仪式正式启幕,司仪全程引导流程。我作为毛家的代表,致悼词。朗读了乔治王子城余市长以及来自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悼念信,以及哥哥的日记节选。在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哥哥的音容笑貌。爸妈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哥哥在大法师的护送下,到达了无病无痛,遍布鲜花、祥云、高山湖泊、道路和桥梁的极乐世界。

老爸毛道鹏为哥哥写的挽联:

“冬青卓越枫国才华昭日月

赤子英魂星河浩气炳春秋”

来自南海的三位高僧为我哥哥诵经超度。我向大师傅介绍了哥哥的经历。哥哥临走前,肿瘤已经压迫到肺部导致无法说话和呼吸。哥哥虽然含着眼泪依依不舍,但依然用他瘦弱干枯的手做出了胜利的手势。我对大师说,“我不甘心无情的病魔就这样夺走深爱的哥哥!”法师轻声说道,哥哥有他的天生的命运,万事皆因缘际会。他在加拿大独自承受寒苦,在得病患后回国与父母和亲人相聚、度过他人生最后的时光。这是上天的安排和命中注定的选择。

大师和他的徒弟唱诵《往生咒》,拔除哥哥生前执念,助其进入极乐净土。在大师的点拨下,我的内心也得到了舒缓,心中默念,愿哥哥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得清净安宁、无病无痛。

追悼会结束以后,大雨磅礴,仿佛老天爷也在为我哥哭泣和送别。我们带着装有哥哥的青色汉白玉骨灰盅,来到了广州正果万安园。该陵园依托罗浮山山脉,山势雄伟,增江河蜿蜒而过,环境清幽典雅。它地处八仙之一何仙姑故里,毗邻千年古刹正果寺,佛教文化深厚。园区内设有朝祖坛、佛像雕塑等,形成“佛佑安息”的意境,被誉为灵气福地。万安园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融合古代哲学、园林艺术、孝道文化。

年迈的父亲和母亲选择了一块面湖背山的墓地,编号为C1-50。爸爸说,“C”代表加拿大,50岁代表他刚过50岁生日,加上这里环境开阔、风景秀丽,像极了哥哥居住了20多年的加拿大。在礼仪师的引导下,哥哥最终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入土为安。阿弥陀佛!

“毛冬青往生极乐。阳上亲属人等:增长福慧、身心健康、诸事顺遂、所求无有障碍。阿弥陀佛。”大师的结语。

以下是悼词,介绍了哥哥卓越优秀的一生

悼念亲爱的哥哥毛冬青

尊敬的各位亲友、同仁:

今天,我们怀着无尽的哀思,送别我至亲的兄长——毛冬青先生。他生于1975年2月28日,在书香满室的军医家庭长大,用勤奋、卓越与善良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

从少年时代的广州市第七中学物理课代表,到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骄子,再负笈加拿大,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哥哥用“十倍努力”诠释着天道酬勤。在卑诗省交通部任高级工程师的岁月里,他参与设计的道路贯穿乔治王子市,他建造的桥梁托起卑诗省,并多次获得单位嘉奖。

哥哥对待家人尽心尽力,面对长辈谦逊有礼,对待朋友慷慨仗义,他是那么的善良、真诚,他的笑容能融化坚冰。

篮球场上飞跃的身影,画布上斑斓的色彩,镜头下定格的风景,朋友圈里写下的诗篇,都是他热爱生活的证明。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绝不言败,一直在战斗,临终之前,做出了胜利的手势。他乐观和顽强的意志力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我最亲爱的、挚爱的老哥,更是人生的导师、生命中的灯塔。病床前,他谆谆教诲让我做人做事需认真,人体虚弱却依然记得塞给我零食。直到最后,他仍在为我遮风挡雨。我有这样的老哥,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与福气。

哥哥刚过完50岁生日的一个月后,3月24日下午,在春风和煦中离去,愿那里没有病痛,只有他最爱的阳光、雨露、高山、湖泊与桥梁。

衷心感谢年迈父母的无私托举,你们为培养哥哥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患病漫长的八年里全程陪伴治疗,始终无怨无悔;感谢我的嫂子徐涛和她的爱子Tadd对他的照顾,哥哥最为骄傲的人就是像他那样多才多艺的儿子;感恩加拿大卑诗省乔治王子市政府、卑诗交通部对哥哥的栽培;感谢医护人员用专业技术帮助他抗争病魔,特别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五院附属第五医院的好医生石兴源主任;也感谢所有亲友始终如一的关心,无私的爱与奉献,特别是谭曦,陪我哥哥逛公园,卡拉OK,买小金鱼,感谢护工阿姨,在哥哥生命最后不怕脏不怕累给予的帮助。

我想,如果哥哥在这里,他一定会说,感恩父母,生你养你培育你,小学中学大学留学,成家立业,直至年迈,他俩用人间伟大的父爱母爱背负你多病的身躯在无边的黑也里匍匐前行。

感谢冬蕾妹妹,无论工作多忙,一有时间,她就来到你身旁牵着你的手亲吻你的面颊,抚慰你那颗受伤的心。

真正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在于长度,而在于燃烧时的光芒。哥哥虽离去,却把星辰留在了人间和我们心上。今日春雨绵绵,苍天落泪,大地声咽,祝哥哥天堂路上请慢行,鲜花为你铺路,祥云为你领航,你一定要走好,一定会走好!

永远爱你!亲爱的老哥!(冬蕾撰写,老爸修改)

加拿大卑诗省乔治王子城市长发来悼词

各位同仁,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我们挚爱的同事,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城市骄傲的公路建设脊梁——毛冬青高级工程师,咱们的老毛。这位用智慧丈量城市脉络的交通设计工程师,这位用八年光阴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生命勇士,于2025年3月24日在家人的守护下永远停下了奔波的脚步,将五十载的青春永远镌刻在了他挚爱的的世界。

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先行者,毛冬青先生以工程图纸为诗行,为我们共同热爱的乔治王子城以及卑诗省北部地区写出了一行行不朽的诗篇,我们不会忘记他,我们怎能忘记他!当我们走过他设计的人行横道,当我们驰骋在他亲临工地建成的告诉公路上,他从不曾离开,他会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我作为市长,代表全市人民谢谢你,老毛,谢谢你辛勤的工作和付出,为我们带来的安全出出行!你参与的每一条道理建设,都已成为了你生命的延长线,你倾注心血的每寸沥青都在诉说城市的故事,你留在的交通脉络将继续承载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你设计好尚未施工的新道路,我们会尽力早日呈现,当完工的那一天,我们会献上最美的鲜花给你,告慰你的在天之灵!让我再以朋友的名义向老毛告别,你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朋友,你的忠诚友善、风趣幽默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冬青的父母及家人,冬青是你们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乔治王子城的骄傲!!!

天堂不再有病痛,安息吧!冬青

加拿大卑诗省乔治王子市所有朋友沉痛哀悼冬青的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我们的挚友毛冬青先生。虽然我们身在加拿大卑诗省,但此刻我们的心与冬青的家人紧紧相连。对于他的父母而言,失去深爱的儿子是难以言喻的痛苦,我们衷心表达最深的慰问,与您们同悲共悼。

冬青在我们当地华人社区中,以善良、真诚和无私著称。他始终乐于助人,用温暖的微笑和真挚的关怀带给周围的人力量与温暖。他对生活充满乐观,无论面对任何挑战,都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迎接。他的坚强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在与病痛的斗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以顽强的精神面对一切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动与敬佩。

冬青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他的精神不会随时间消逝。他的真诚、善良和坚强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亲爱的冬青,愿你在天堂不再承受病痛,安息于温暖与宁静之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执笔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英属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教授

嫂子写的告别信

曾经,你是周末浪迹郊外用画笔收藏四季的素描着;

曾经,你是定格旅途风景成光影的摄影师;

曾经,你是焦灼不安但不得其法哄娃入睡的新手爸爸;

曾经,你是絮絮叨叨小心谨慎的家庭司机;

曾经,你是假日携妻儿友人留连湖光山色的队长;

曾经,你是运动健将也是非专业而又热心指导的教练;

曾经,一个永远有梦想的梦者。

这一世,始于爱,终于爱,当然 ,爱在延续。愿来世,你有爱充盈,有梦逐梦。明白爱是守护是放手,爱是拥抱是奉献,爱是信任是责任。

Love+Hug

小肥妹+小猪奇(儿子奇奇的昵称)

加拿大表哥谭晖哥哥发来慰问信

冬蕾妹妹,

在这个无比悲痛的时刻,我向你,毛姨丈和姨仔致以最深切的慰问。得知表弟离世的消息,我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悲伤。我知道,你们此刻的心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表弟他的美术和文学天赋,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令人赞叹。那些他留下的作品,是他生命中最美丽的印记,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表达。

失去他,对于你们来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我知道,你们会无比地怀念他,怀念他的才华,怀念他的存在。

虽然我无法在你们身边陪伴,但我的心与你们同在。请允许我与你们一同分担这份悲伤。无论何时何地,请记住,你们并不孤单。如果你们需要任何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愿你们在悲痛中找到力量,愿表弟在另一个世界安息。

请务必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3月30日,哥哥在乔治王子城的亲朋好友线上纷纷回忆过往与哥哥的美好往事:

1)冬青热爱生活,才华横溢。 他和徐涛曾慷慨带着朋友们去爬山, 去嬉水。 大家一起享受阳光,美景,友谊,和欢笑。 山水之间皆是记忆,仿佛他不曾远离!

2)与冬青认识多年,他的离去让我难以释怀 请代我向叔叔阿姨深深鞠躬,望二老保重身体,节哀珍重。

3)你提及的”感谢”,实在让我惭愧。在pg的朋友们都是互相帮助 那些微不足道的关怀,不过是家人间最自然不过的事。

4)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往后岁月,若是奇奇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定当做到。

5)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华人朋友怀念多才多艺的毛冬青先生,北部的山和各条Trail想必也会想念他。我跟着毛冬青他们走过PG周边大部分的Trail,他是我的Hiking引路人。他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常年行走山水之间,最后长眠于绿水青山之怀,好人有善缘,有福缘。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愿冬蕾妹妹及家人保重身体,平安健康!

6)我(Emily)和我先生(Richard)在PG时租住了你哥哥家的一楼2年半,那时我们经常一起聚会吃饭,一起过年,一起过圣诞节…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你父母来时我们还一起包饺子,没事时我就上楼陪他们聊天。对于老毛我们就一句话,好人一个,英年早逝,说不完的遗憾。好在他现在远离痛苦,去到了极乐世界,请带我和我先生向你父母问好,请节哀顺变!

7)冬青人品好、乐于助人。他的朋友其实非常多。而且他在PG生活了二十年以上了,基本上是元老。PG人来人往,长达20年以上的应该不算很多了。

8)冬蕾,愿你的父母和家人们,早日走出失去冬青的悲伤。祝你及父母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9)过去我们华人社区的春节或者中秋晚会,冬青总是志愿服务,每次都是帮助打扫场地最后一个回家的。

10)冬青的谦逊、笑容、热情、温暖,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合十][合十][合十][流泪][流泪][流泪]

11)和冬青一起的时光,我有很多鲜明的记忆。那么年轻,那么有活力,笑得那么灿烂。

部分好朋友的微信

12)亲爱的冬蕾姐,我是在早上的通勤电车上打开你的信息,获知哥哥离世的消息,看着你和他朋友们的悼词以及哥哥生前的照片视频,眼泪止不住地流,现在仍然可以想起2023年的11月在广州见到哥哥情景,虽然短暂,但是他的热情善良以及对于建筑的理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次大手术,150次化疗,这些都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但是哥哥坚持了8年,他的这种向生顽强的精神让人动容,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熠熠生辉。请你和家人节哀,天堂没有病痛,哥哥一定在鲜花和温暖中注视着他爱的和爱他的人们。春光中的每一朵花,每一丝春风都是他无声的陪伴。不论过去多久,都会于不经意的瞬间忽然涌起思念泪流。但是请相信,哥哥对你,对父母的爱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消散,反之,会在这种思念中伴随着家人。

13)冬蕾,听到你哥哥去世的消息很难过,不过我想他这一生应该没有遗憾的,有事业,有家人的爱,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会留在所有爱护他欣赏他的人心中,不会离去。愿你和家人节哀,珍重!

14)冬蕾啊,我的生日宜是1975年2月28,以后我做你姐姐吧!不过,我不及你哥哥才华之一,爱你,哥哥解脱了[拥抱][拥抱]

15)I have read throughout the masterpiece as your memorial address and record for your brother on the day of his funeral ceremony.  I was truly impressed with everything you wrote here, e.g. his deep love to family, friends and human beings, spirit of dedication, never give-up positive thinking, brilliant successes in academics and business in China and Canada, over 20-year bridge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talent for painting, etc.  It was too young to be diagnosed as a cancer at the age of 42.  It was too hard to pass away at the age of 50 after tremendous battle with cancer for 8 years. I sincerely hope happier and healthier life for every of his wife and son, his/your parents, your family, other relatives and his friends on behalf of him who rests in peace at C1-50 of “佛佑安息” 的广州正果万安园.I also pray for your brother “毛冬青往生极乐。阳上亲属人等:增长福慧、身心健康、诸事顺遂、所求无有障碍。阿弥陀佛。”

16)Oh my goodness, my dear friend, I am so so so sorry to hear this.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you and felt a need to check in and cannot believe this. My heart is breaking for you…I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so much peace and healing and comfort during this very difficult time ❤️‍I had dinner with Tony last night and we briefly talked about your bother, we are both thinking of you. Sending you grace, strength and inner peace and healing.You are in my daily thoughts ❤️‍I hope to cure cancer in my lifetime.I can hear how deeply you love and respect him. Love truly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motions of humanity. May we both live out our purpose with him in mind ❤️Such a beautiful tribute! The photos with the tree and the heartfelt and pure love is so touching. I get a sense that I know your brother through you ❤️Yes. Always in your heart and your mind. Always has a presence with you, never far. I still find myself ask outloud, “mom, are you here?” Maybe you can still talk to your brother and find comfort in that. Sending love from Sudbury I have found incredible peace with my moms passing and feel so much gratitude for her…she’s shaped every part of my life for the better and it sounds like your beautiful life has also been shaped for the better because of the human that your brother is and was ❤️❤️‍It’s such a tragedy. In the US we have a saying: “Only the good die young”, it’s also a song. His impact will be felt for generations, I’m sure ☀️

 

毛冬青亲友的花圈名单(略)

我亲爱的哥哥

2025/03/25 – 12:25 上午

打开哥哥的微信朋友圈,时光仿佛回到了他在加拿大乔治王子城的岁月。那些他拍摄的照片里,这座仅七万人口的北方小城绽放着独特的美:春日里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夏日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河面,秋日层林尽染的森林,冬日银装素裹的河流。他的镜头捕捉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像是从梭罗《瓦尔登湖》中走出来的图景。

他对音乐的热爱同样令人动容。朋友圈里那些关于古典乐、浪漫派和流行乐的细腻点评,总配着精心挑选的诗句。每当听到他分享的小提琴协奏曲或钢琴奏鸣曲,我总能感受到音符背后那个深邃、优雅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灵魂。

作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交通部的高级桥梁工程师,绘画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专长。无论是水彩的灵动、素描的精准还是油画的厚重,在他笔下都游刃有余。他对艺术史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梵高到莫奈,每次听他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自从月月学习美术后,他的专业指导更成为我最珍贵的财富。

哲学思辨、佛学智慧、量子奥秘、星空浩瀚……他的学识之广博令人叹服。再加上他俊朗的外表,从小他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与知己。

那个永远定格在2025年3月24日下午3:57的时刻,他的朋友圈再不会有新的动态更新了。

我亲爱的哥哥,这位与癌症抗争八年的勇士,经历150次化疗、5次大型手术,在刚庆祝完50岁生日后,终于卸下所有痛苦,飞向天堂。

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光里,他将工程师的严谨用于研究自身病情。每次与医疗团队讨论治疗方案时,他清晰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让专业医生都为之折服。”医者更应该倾听患者的声音”,这是他留给医疗界最宝贵的箴言。

哥哥的一生是勤奋的。从小学到中学的物理课代表,到大学建筑系的学习委员,他总谦虚地说自己天资平平,所有成就都来自十倍于人的努力。1米68的身高让他格外刻苦锻炼,惊人的弹跳力让他几乎能够扣篮。移居加拿大后,溜冰、划船等运动又成为他的新爱好。

无论是职业成就还是人格魅力,他都堪称完美。那份与生俱来的善良、温柔与幽默,让我这个妹妹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所见所闻拍给他看;每次经过大桥,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他。朋友们常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依恋哥哥的妹妹。”

最让我痛心的是,在他最需要陪伴的这两年,我却因追逐所谓的事业成就而疏于关心。在他与病魔搏斗的日子里,我未能尽心寻找更好的医疗资源,如今再听不到那声熟悉的”冬蕾”,这份愧疚将永在我心头……

虽然我们行业从事着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审批工作,但亲身经历让我深知: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从父母那里,我带回了几件他的遗物:一个陪伴他多年的铁水壶,一尊他钟爱的悟空石像——我知道,哥哥从未离开,他不在遥远的天堂,而是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里。

我要特别感谢所有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感谢加拿大交通部至今还给他发薪酬,感谢我伟大的父母无私的爱,也感谢每一位给予安慰的朋友,尤其是他在加拿大的挚友赵哲先生。

正谏以明节,诙谐以取容

2025/03/23 – 5:39 下午

作为地道的南方人,自幼在温润的江南水土中生长,每次踏足北方,尤其是北京,总有些不适应。干燥的气候常伴着雾霾,食物的咸香不及家乡的鲜甜,连那爽利的京腔,都似与粤语格格不入。冬日出差时,这份疏离感更甚,常伴着一丝孤寂与不安。

然而,北京却是我们行业的重心所在。药品监管政策的风向在此汇聚,亦庄、中关村的创新浪潮汹涌,清华北大的学术滋养,吸引着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三月,两次赴京,却意外邂逅了不一样的京城。天蓝得通透,空气里浮动着草木的清新。更暖心的,是京城的温度——同行的周到,路人的善意,连滴滴车的师傅,一句“慢走您呐”,都裹着老北京特有的热乎劲儿。

原来,这座曾让我生怯的北方城,也有它细腻的一面。或许,所有的不适应,都是遇见美好的铺垫。

近日拜访了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与冯岚秘书长及其团队交流。他们介绍了药促会的核心工作,包括为会员提供的专业支持、政策研究的聚焦方向及近期会议的重点议题。团队中的洋洋总、志娟、齐琳老师等伙伴,个个充满活力,言谈间流露出对行业的热爱与对药促会的归属感。冯秘书长更是热情周到,对研发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番恳谈让我深感温暖,如沐春风。后续交流中得知,宋会长为激励政策研究室同仁,亲笔题赠一幅行楷——“正谏以明节,诙谐以取容”。此八字取自汉代东方朔画赞,寓意深长:为公谏言需正气凛然、敢抒己见,处世待人要诙谐有度、温润谦和。这八字恰如宋会长风骨之写照:一身正气敢直言,心怀温厚润众心,谈笑间既有原则又不失温度。据悉,此幅墨宝将悬于药促会研究部办公室,成为团队共勉之铭。正如宋会长说,政策研究之路,既要守“正气明节”之本,亦需怀“居安思危”之虑,方能在行业浪潮中稳健前行。

由研发客与泰格医药携手打造的药政法规科学年会,历来是注册人与研发人关注的焦点盛会。常建青老师作为发起人与策划者,不断推动会议议题迭代升级。从过往聚焦注册领域,到如今涵盖创新政策、临床研究、MAH制度、境外分段生产、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AI制药及临床试验、BD跨境交易等多元议题,内容愈发丰富。会上,讲者倾囊相授,听众热情高涨,这一平台已然成为行业人士心中不可替代的知识殿堂与思想碰撞地。

这一周,我再次来到北京,恰逢春光明媚,天空如洗。在中关村,我有幸采访了晶泰科技的创始人赖力鹏——这位集北大、MIT、芝加哥大学学术背景于一身的跨界学者,亦是AI制药领域港交所上市第一股的联合缔造者。

访谈中,赖力鹏剖析了AI制药的演进脉络、当前格局与未来图景。“AI将重构药物研发全流程”“未来研发呈现哑铃结构,AI工具居中,生物学与医学为两端”等前瞻论断,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他也坦诚当前挑战:算法精度、算力瓶颈及数据质控亟待突破,并特别指出复合型AI+制药人才的需求缺口。

AI热潮在次日对赛诺菲全球首席科学家Mike Quigley博士的专访中延续升温。Mike上任后首次来到中国,出席第六届国际医药创新大会。不仅详述了AI如何加速赛诺菲内部研发进程,更强调“生物学不会被AI取代,但不懂AI的生物学家将被善用AI者超越”的深刻洞察。他还分享了赛诺菲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对于创新无边界的开放态度——“无论是大药企内部创新,还是与小公司合作,创新无分大小,创新无边界,皆需鼓励。”

最触动我的,是Mike对失败与创新的辩证思考:鼓励早期试错,以庆祝失败的心态,永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这番话,激励着每一位创新药人在挑战中前行。

此次北京之行,除了完成两场专业采访,还收获了诸多温暖的相遇。多年好朋友蔡绪柳在新闻大厦旁的餐馆招待我,饭间推让买单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也映出他一如既往的真诚。我们的对话总绕不开临床试验质量、稽查规范这些行业关切,他对待专业的严谨态度令人钦佩。

与来北京出席第六届国际医药创新大会的安斯泰来的中路茂教授相聚,听他讲述作为首批外派中国员工的五年经历,那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和对中国的感情,令人动容。而达人翻译团队的郁亮老师,则让我看到了另一条医药国际化道路的坚持——专注于引进日本高端制剂,虽未追逐国内创新热潮,却在细分领域深耕出独特价值,赢得日本企业的信赖。

最暖心的莫过于与安波老师的火锅之约。作为石药集团高管的她,以春风化雨的管理智慧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我许多启发。北京春日里,智化寺的古韵、建国酒店的舒适,还有街头巷尾偶遇的友善面孔,都让这座城市的多面魅力愈发清晰。

心中既有对北京的不舍,也满怀着回到广州见到哥哥的期待。希望我的哥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宋瑞霖一行考察大湾区

2025/03/12 – 8:14 上午

近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执行顾问康韦一行,来到广州开发区生物岛,对惠正奇医药公司进行了参观。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回爱民博士热情接待了宋瑞霖会长一行,并介绍了mRNA作为新一代医疗革命技术的渊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分享了惠正奇医药公司的创业历程。我有幸随行,聆听宋会长的真知灼见,亲身感受其风采。

宋会长在国内法规监管、新药研发、创新投资、临床试验及中国香港18A章、CMPR(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等领域均有着卓越的贡献。他高度关注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国家医保局提出的创新药自主定价、多元化支付、建立商业保险等议题,宋会长指出,广东省作为GDP大省,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先行先试,将商业保险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态率先在广州建立起来,为全国提供示范。

谈及香港CMPR,宋会长以其战略眼光,为企业答疑解惑。对于是否前往香港IPO、如何看待香港FDA、是否选择香港上市等问题,宋会长分享了他当年参与建立香港CMPR的初衷和愿景,强调了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与世界桥梁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香港在特定适应症领域和细分技术领域(如细胞基因治疗)的监管优势,倒逼中国药品监管和检验体系走向国际化。

“香港如果要系统发展生物医药,一定要有自己的药品监管体系,不但能维持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促进香港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有助于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加快走出国门,对接全球并进一步促进香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内地药监局和企业提升自身水平。这是一个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制度设计,真正发挥出香港链接国内和世界的战略意义。”

除了行业层面的深入探讨,宋会长还就做人等方面发表了见解。他比喻创新应如DEEPSEEK一般,不断试错,勇于容错。他重申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是他一贯倡导的理念。

在与园区的交流中,宋会长更是以其丰富的官场智慧,分享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技巧。他强调,在组织内部或与上级相处时,当意见不合时,切勿当即提出反驳,而应选择适当时机,察言观色,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这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深感其智慧与谋略。

与优秀的女神一起进步

2025/03/07 – 10:23 下午

明天是三八女神节,细数我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真是巾帼英豪辈出。以药审中心的杨志敏主任为例,她专业、权威、知性,勤奋专注,卓越非凡。数十年来,她投身于新药审评工作,引领CDE在审评能力与体系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同行。在CDE这个大家庭里,女性同仁们更是撑起了半边天,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临床界同样星光熠熠,沈琳、李海燕等临床研究者,在各自的治疗领域兢兢业业,她们既秉承了医生的仁爱之心,又对临床试验充满了热爱,为中国的创新药走向世界倾注了心血。

沈阳亦弘商学院最初创立的张象麟院长、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的肖瑞平教授、行业协会如DIA中国的王彤炎等,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企业界中,我身边不乏优秀的女企业家。辉瑞、阿斯利康、礼来、BMS、GSK、武田、安斯泰来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无一不是由杰出的女性掌舵。她们将总部战略构想带入中国,付诸实践,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她们还积极为中国争取早期同步开发项目,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这种力度和重视程度在世界上都属罕见。

在本土Biotech、投资机构、CRO等领域,也有不少女性CEO。我身边就有许多闺蜜,她们不断学习成长,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企业管理、经营、融资、BD交易策略,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她们干练高效、严谨理性,同时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与细腻,真是多面手中的佼佼者。除了CEO,还有太多太多分布在实验室,临床前,临床,注册,生产等各个岗位的女性以及女性的投资人,行业分析师和咨询师。

而我们研发客编辑部,也是一支以女性为主的战斗队伍。她们能写能编,忠心耿耿,与我一同并肩作战。

能与这么多优秀的女性同行相伴,一同成长,我感到无比荣幸。加油,女神们!愿你们在三八女神节这一天,收获幸福与喜悦,继续在未来绽放光彩!

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

2025/03/07 – 10:11 下午

在我编辑稿件时,对于作者的原文,总是力求保持其原貌,尽量不做大的改动,以尊重原创者的心血。即便需要修改,也是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必处处标明错处,指出逻辑上的瑕疵,尤其是在处理领导的文稿时,更是需谨慎入微,即便需要大幅调整,也要对原文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就细腻而微妙。只可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直接、匆忙,以至于无暇停下脚步,去品味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这份含蓄,似乎已被遗忘在喧嚣之中。

想起曾听人言,他对香港词作家林夕情有独钟,尤为喜爱歌词中那份含蓄的情感表达。林夕的笔下,即便情感炽热如火,也绝不轻易言“爱”,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直白的“爱”字,却以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我爱你”之意涵,无声无息地融入每一句歌词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