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研发客七周年

2022/04/28 – 12:25 上午

每年的4月20日,是研发客创刊7周年,今年因为上海的疫情,让全国都笼罩在一阵阴霾之下。每一天的情绪都随着这个城市遭遇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而起伏变化着。因此,没有特别写一些纪念的文章。

现在回想过来,稍微在这里写一下:

2015年是中国医药产业掀起史无前例的改革元年 ,本次改革由44号文拉开大幕。研发客在众多前辈支持下创刊诞生。我们见证了这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解读政策要点,展现科技人文,梳理投资逻辑,记录创业创新,预测未来趋势;

7年来,不到10人的团队坚持原创,研发客、研究院、PharmDJ、医药研发达人,中英日语每年出品约400篇文章,网站每日更新新鲜医药行业资讯,更有每年3场以上大型论坛会议,为那些有着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梦的“研发客们”提供投融资学术交流平台。

现在,研发客观察行业的角度越来越理性和专业。我们最大的特点是:

一.坚持原创和独立思考和观察,坚持源头创新文章;

二.坚持差异化和独特性,了解读者所需,坚持独特洞见;

三.保持高品质和人文温度,

以上是研发客的永远不变的新闻理想和远景。衷心感谢所有团队小伙伴,研发客读者,客户,订户。

 

One thing at a time

2022/03/29 – 12:02 上午

I used to do several things at a time thinking that I could achieve more. But then later, I realized that it is more effective to focus on one task. This is one lesson tha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learn.

我的月月

2022/03/23 – 10:54 上午

早上,月月不舒服,在家休息。

我忙着工作上的事情,因为一些小事,忍不住对她发脾气。

事后马上跟她道歉,我的月月,我对她的照顾实在是太少了。

她就像他爸爸,安安静静,从不对我要求什么,就这样默默的,乖巧的长大了。

爱你哦,请让我来照顾你。

 

 

一些有意思的对话

2022/03/16 – 7:04 上午

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株成为主要流行株。我国多地爆发新增病例。我问冯毅老师,怎么办啊?

老冯说,被弹窗过、被黄码过、被隔离过…,就说明你参加过影响人类命运的抗疫。

日语版的文章再一次延后,我问植村老师,我们那么慢,标题也不够吸引人,怎么办啊?

植村老师说,不需要用标题吸引人,我们以内容取胜,不需要出版那么快,以质量取胜。

以患者和受试者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临床试验科普专栏,并不像采访科学家,企业家,审评人员,大PI,那么光彩照人,我的内心极不平静,怎么办啊?

洪明晃教授说,就像追星和关心百姓平常,一种是锦上添花,另一种是雪中送炭,但后者意义更大,如果科普文章受到百姓欢迎,给他们有帮助有益处,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穷者,为瑞不宜多”,洪明晃教授用了一首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雪》,告诉我要对广大贫苦人民报以同情,同时也比喻临床试验从业者需要对参加试验的受试者报以最深的同理心,我们做新闻科普工作的人,也同样时刻需要铭记这一点。

我常常问,是否需要最快最新写出一篇热点新闻?

佳凌说,思考两点,是否有足够的积累和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写出来跟别人不一样的文章;第二是对读者是否带来最有用的价值和洞见,这也是高野老师常常同我强调的。

非常感恩,身边常常有那么优秀的人为我指点迷津,鞭策和鼓励我前进呢。

 

 

就让生物医药的思想火花碰撞的更激烈吧

2022/03/05 – 8:04 上午

昨天,我和医药研发达人的译者安波老师,植村昭夫老师围绕最新一期的日语文章在线进行了沟通交流。

《医药研发达人》由我的同事高野老师,植村老师,英淑,琳琳和我一同创办,为中日医药行业的友好发展架设一座桥梁。

从中文文章撰写,到译者翻译,再到编辑审稿,最后到主编终审,我总是感受到了同事们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在我在新春寄语中写过。

今天我想说一下的是植村老师和高野老师每一次修改文章的风格。

过往,我做编辑的时候,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也疏于跟作者的互动,往往都是直接改完,顶多给作者看一眼,就匆匆出稿子了。

再到做记者的时候,时间一紧张,采访完的文字给访谈嘉宾确认的时候,常常也是在微信上的丢过去一段,对方改好,丢回来,直接粘贴,还是匆匆忙忙的出稿了。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做法。并不代表专业称职的编辑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说回到跟每次跟日本同事的互动,他们修改稿子文字上一丝不苟,更让我敬佩的是,每一次,即便文字改的不多,植村老师也会标注大量的评论,提出很多疑问,针对文章内容,逻辑等等,如果当中有数据,他也会一一核对。

他更希望能跟作者或译者沟通交流,而不是为了改而改稿子。(我们研发客的大编辑姚家家也是这样的认真和一丝不苟)

有时候我心里着急,会觉得为什么总是那么多问题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可以领会到编者的意图和想法,促成自己也开动脑筋思考了,慢慢学会解决问题,以及从别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说,作为编辑,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遇到不明白或者需要调整的地方,务必要跟作者沟通,说出你的疑问,道出你修改的理由。同时还要定期跟作者维护好关系,围绕行业多互动,互相启发选题方向。

作为记者,也像姚家家和英淑常跟我说的,首先自己要搞懂,有清晰的思路 ,准确的叙述,如果能像高野老师,储老师、樱子他们那样,积累的足够深,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只是等待采访对象的引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写出好文章,)可以写好几本书。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行业,跟CDE的沟通交流是多么重要(如果要到美国FDA申报,那种沟通交流是最顶级的水平),这当中包含对做药的理解、技术、以及基于每一个研究数据所展开的科学上的博弈。

近年来,无论CDE还是企业,都重视了沟通交流制度,CDE出台了许多制度指南,设立了从Pre-IND meeting 到NDA整个流程的I类,II类,III类会议,能让企业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监管者畅所欲言的对话。

与此同时,我们也迫切期盼CDE的审评人员也能快速成长,具备更专业、更高远的技能和眼光,指导行业,提前介入研发,陪伴着注册和临床人员的成长。

就让我们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来的更激烈吧!

告诉自己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吧!

2022/02/06 – 12:17 上午

2019年,写过一篇希望自己从头来过,一生悬命的励志小文章。两年过去了,虽然每天进步很少,但是,不放弃学习的想法永远没有变。

这两年,几乎没有一天休息,不让自己外出去旅行,看电影,逛街,做任何休闲的事,除了学习跳舞,我一头扎在重新学习生物医药和法规科学当中,无他想法。

每天,电脑开机时间长达12甚至14个小时,就想惩罚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努力,浪费了大好光阴。我是最早接触药政法规改革的记者,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过早放纵自己,躺平了。

好在自己安身立命于这个改革时代,遇到了最好的搭档、同事、行业老师,每天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永远也不要放弃。虽然每天混乱到了极点,不过像有神明保佑,总能化险为夷,度过难关。

2021年,更多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于行业,只稍微做了点浅显的思考,在这里依然是碎片化的记录。

1.在基础研究领域,若要有源头创新,中国要有潜心做学问的科学家,目前国内专家头衔太多,职务太多,分身法术,不可能做好一件事,科学成果转化需要土壤,需要生态,让创新成为一件容易的事;

2.要想发现新靶点,多研究一下人体医学,10大体统,该有多少疾病靶点可以被发现啊,借助传统经验和AI药物发现手段,可能可以让靶点筛选又快又精准;

3.在体外证明好活性,动物实验和转化医学这一过程变得非常重要,且目前国家法规尚待完善,动物安全性评价的CRO参差不齐,而随着动物资源变得稀缺,这一领域外包服务公司会变得越来越抢手;

4.临床试验已没有太多问题,CDE指南按适应症领域细分,按临床试验流程越来越细,沟通交流也准备的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开放;临床研究机构资源紧张等老大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机构已经全面行动起来,升级改造的改造,提升服务水平的提升,欲与CRO,SMO试比高;受试者群体和患者组织发展壮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临床试验知晓度越来越好,剩下的就是提升速度和质量;

5.上市后研究、不良反应上报、合理用药是监管部门重点监测的内容,企业,医院,ADR要形成良好的联动,患者教育也需要加强;

6.医保话题需要药监和医保局卫健委多多互动交流,让创新有所回报,让患者病有所医;

7.投资分支越来越细,越来越早期,医药股迟早会涨上去并且坚挺的,因为,除了药品,没有哪一个行业既能治病救人,又能赚取利润,不买生物医药股票还能买什么呢;

8.4000多家药厂,1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多乎?不多矣!中国人口那里,市场在那里,科技人才在那里,资金在那里,政策在那里,勤奋在那里,热爱在那里,互帮互助的精神在那里。尽管内卷严重,但每个企业一定都能好好活下去;

9.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药监国际化形象要提升,ICH的话语权要加强;中国制药公司出海之旅任重道远,提升能力,少些抱怨和情绪,心无旁骛把产品质量搞好。

10.日本医药市场曙光在前,让我们满怀热诚和希望,中日医药交流一定会随着我们医药研发达人的发展壮大,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一年,常常被这个行业这么多好人好事所感动到流泪,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是那么值得大家去了解,学习,我想把他们全部都写出来,但是我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小,所以总是自责。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帮我把日常稿子打点好的编辑部团队;指导我系统学习,仔细思考,保证稿件质量的日语版团队同事;那些半夜收到我提问不被我的微信惊吓到还快速解答问题的老师;感谢谷歌翻译,我们完美融合,AI潜能无限;更要感谢小成,照顾我这么一个煮饭能把厨房烧着,出门不带钥匙和手机,动不动不见钱包,出差机票都能买错的没有生活能力的人。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告诉自己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吧!

中美日对新药的定义

2022/01/14 – 12:26 下午

我国对“新药”的定义包含了化学药1类( 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 及5. 1 类( 境外上市的原研药品) 、生物制品1 类( 未在国内外上市的生物制品) 及2 类( 单克隆抗体) 、中药和疫苗;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将“新型药物( Novel Drug) ”定义为“药品中含有的新分子实体( New Molecular Entities,NMEs) 的药物和新治疗性生物产品”,不包含疫苗、致敏产品、血液和血液制品、血浆衍生物、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 日本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构(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Agency,PMDA) 在《上市药品清单》( List of Approved Products) 中对上市新药评审类别也进行了详细的类别划分,将“新药”定义为具有新有效成分或化学结构,以及因剂型、规格、给药途径的变化导致药理作用发生改变的药物,主要包括具有新的活性成分、具有新的适应证、具有新的剂型、具有新的给药途径等。

每天都有很多思绪,每一天都那么美好

2021/12/10 – 1:36 下午

为何记忆,为何忘却?

2021/11/17 – 5:07 下午

今天和樱子去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专访了一个做抗阿尔兹海默症I类创新药AD16的科学家,他花了10几年时间,终于做到I期了,并不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行,技术问题,而是科学成果转化遇到机制的问题,耽误了,很感慨,科学家想做一些事还是受到很多束缚。好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现在收到重视,他正等着投资和转让或大公司接盘,是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早期给他提供了很多了资助,完成了很漂亮的动物研究和I期,否则真的夭折了。这个科学家看上去非常质朴,似乎也从来没有被采访过,甚至连路演都没做过。

 

坪山,中国生物医药3.0?

2021/11/02 – 12:40 上午

我要快速记录一下,不然会忘掉了。作为将来深度采访和写作的素材。

今天,在赵君总的介绍下,我来到深圳坪山园区,见到几位落户该园区做创新药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说起对于坪山园区的关注,还要源自元明资本的田源博士,他早在2018年就与现任深圳市副市长,当时的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老师规划设计了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圳是田博士长期关注的区域,他认为,越来越多从苏州和上海溢出的初创公司开始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机会和新项目,而坪山园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

“张江是1.0,苏州是2.0,坪山要力争做3.0”田博士说。也是在那一年的创投大会上,我遇到了坪山科技创新局局长黄鸣,他非常年轻,武汉人,敢想敢做。他当时在会上用30分钟讲述了坪山的规划设想,让我印象很深刻。学管理的他,却十分谦虚地说,我不会做药,耍嘴皮子还行。但是细细听他讲话,说话的内容和逻辑思维都非常清晰。
事实上,坪山园区如今入住的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超过800多家。还有一些小背景:园区将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等在园区内设立审评认证分支机构。
长效药物制剂研发平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中药检验与研究技术平台等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在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建设使用。坪山综合保税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保税研发”等“保税+”新业态。
同时,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即将挂牌,一期临床医院、对标ICH标准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等正加快筹建,未来将吸引临床研究、新药研发的高端人才集聚,打造面向国际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高地。
期间,我也请教了黄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这边的定位跟苏州有什么不同,政府政策,入住的企业有哪些特色,未来的发展规划有哪些,他都一一作答。最主要的是他们是由副市长直接领导支持,政策一以贯之,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还有他和刘局那种好学,求真,务实,效率,真心为科学家服务的精神和行动力。
今天还有三家做创新药的企业一起在现场,如抗肿瘤药的艾欣达伟(Ascending Wits)的段博士,他们那里已经有多个项目处于IND阶段,其中一个完成了I期研究,同时准备启动2个血液瘤药物的II期研究,他之前也是在国外一直从事小分子药物研发工作。
图微安创的王博,他们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多肽药物,涵盖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相关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肾纤维化等。他们的品种专门在深圳分中心的质询指导下,49天获得IND。
还有深圳市泰尔康生物医药的郑博,他在美国多年,从事生物医药开发,并开发了多个靶向药物。郑博话少,非常儒雅,他们建立了多肽靶向技术平台,针对于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等疾病,专注于多肽偶联药物(Peptide-drug conjugate, PDC)。
具体的一些构想等我写成具体的报告吧。
这是之前写过一点坪山的报道。
http://www.pharmadj.com/cms/detail.htm?item.id=022eed9bbdb311ebb98afa163e42049a
会面结束后,我跟田源博士又汇报了我的感悟。他也非常高兴,建议我再跟深圳市陶副市长聊聊。田源博士之前创建了中国期货市场和制度,亚布力论坛,还做投资,他充满了智慧和战略眼光。
然而,在我回家的路上,我不断的怀疑,这里真像他们描绘的那么出彩么,这800家生物医药和器械企业怎么生存,他们真的是中国3.0么?他们真的能跟苏州Biobay能有可比性么?
有时候想想自己也蛮可笑的,一方面觉得选题高度的类似雷同,想找一些差异化的公司,企业家,独到的选题,但每当遇到新人,新事物(如坪山,如段博),我就会怀疑,退缩,觉得还是要报道那些大家熟悉的话题,靶点,面孔,才算有价值和靠谱,不是忽悠。这不是跟大多数的投资一样?一方面说扎堆,要找差异化,细分化的赛道,另一方面,面对一些早期的项目,陌生的科学家,还是要反复掂量,甚至是避而远之。
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去求证,去现场,去找证据,去佐证他们所说的一切,这就是一个记者做的调研。
另一个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直觉,全然的信任,相信。
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我很笨,而且很懒。我相信田源博士,相信黄局,相信段博等,还有满满正能量的赵君总,相信坪山就是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的未来。哈哈。